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珍珠鸟

珍珠鸟

2012年10月25日 10:55:12 来源:代县枣林段村新旺小学 访问量:685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并强调一些字词的读音,如:垂蔓、葱茏、啄着、撞得、嚓嚓、较远、扒开、趴在、颤动、好熟、咂咂嘴

   2、学习“巢”的笔画,订正“框”的笔顺。

   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4、检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订正过的字词在句子中朗读准确。

   2、默读课文,想想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四)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了解到它是一种怕人的鸟,阅读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练习朗读。

  (五)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六)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细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先播放珍珠鸟的视频画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曾以他的笔触流泻下了一时的感受,还记得是什么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初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说的是谁信赖谁呀?(珍珠鸟的雏儿信赖作者冯骥才)

  (二)学习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15自然段,大家知道了那一对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默读课文第6-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默读自学批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设想: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可能会有多种,如:按照文章顺序谈,也可能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也可能将两处联系起来谈,这都是允许的,教师要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1)“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多强呀!

    (2)“屋里飞”:

      小珍珠鸟在屋里的具体表现让我们忍俊不禁,它都去了哪呀?(笼子四周——柜顶上——书架上——灯绳旁——画框上——窗框上)地点变化了这么多,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错乱的感觉,作者是如何巧妙描写的?(用了三个“一会儿”)瞧,我们低年级学过的表示时间短的词大作家用的多巧妙呀,没画下来的同学快快批画积累下来。

      小珍珠鸟在屋里四处活动,看来,它不仅活动的地点变了,活动的?(方式)也变了。如果我就是作者,谁能来扮演小珍珠鸟告诉我原因好吗?师生进行对话。

      师:你这只小家伙为什么起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师:为什么又敢在我的屋里飞来飞去呀?

      师:你为什么要落在柜子顶上呀?

      师:你为什么那么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还敢啄我尊敬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呀?

      师:你一定觉得撞灯绳,跳上画框很有趣吧?窗子都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都不飞出去呢?

      自由读,指名读。

    (3)“喝茶水”:

      它的这一系列举动,确实有了很大变化。看来大家越来越了解它了,能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一下吗?[出示文字片]

      它先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感受,它真是一只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的小鸟。

      指名回答。你们填写的这些词,不禁让我想到都和文中哪个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怕人的鸟)珍珠鸟的性格也变化了?能将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吗?

    (4)“啄笔尖”:同桌合作朗读这一段。

    (5)“肩头睡”:

      作家不是最珍惜自己的创作时间吗?不是最怕自己的创作思路被打断吗?(出示资料:冯骥才先生的话:“我的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我还是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小鸟在作家创作时睡在他肩头的画面却被作者称作美好的境界,对比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不矛盾吗?你有什么感受吗?(冯骥才将呵护小鸟看得比写作更重要)

      我们也和作者深有同感,都不忍心搅了小鸟的甜梦,我们该怎么读这一段呢?指名读。提示学生应轻声慢读。

  (三)回读第16自然段:

    1、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化了,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发生变化了,它越来越亲近“我”,越来越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你不禁想读一读课文的哪些段落?默读16自然段,画一画相关语句。

    3、谁来朗读你画到的语句,体现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学生朗读所画语句。

     (1)“它们就像躲进深有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伴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2)“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3)“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是彼此创造的:

   1、不论是大珍珠鸟,还是小珍珠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因为是“我”精细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学生朗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作者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呵护;自己对小鸟的尊重;自己的付出的爱,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扩展升华课文内容:

   1、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只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不,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信赖)

   2、是呀,有了信赖使世界多了一抹温馨的色彩,是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为是“爱”!因为爱,所以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因为爱,所以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在大千世界里,何处不需要关爱,何处不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又打动我们的话吧!齐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你能仿照作者“信赖,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写一句有关信赖的句子吗?学生写后汇报。大家都对信赖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心中多一份信赖,充满爱的情感,一齐努力地去追寻作者所期望的那种境界吧!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大鸟 信赖 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  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洛杉矶、 爆炸、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4、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2、通过对儿子言行的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师: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有时还能创造奇迹。在1994年的美国,就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神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让学生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学文: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再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检查几个重点生字词的音、形、意义。

 

  (3)让几个学生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收获,再读课文,寻找感动

 

1.学生小组内交流学习初步收获及不懂的问题。

 

2.再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课文使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3.让几个同学在全班交流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第二课时(公开课)

 

一、品读课文,感悟“了不起”

 

  1.师:课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师: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父了不起,子了不起。)

 

3.师: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笔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能体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和同学交流看法。

 

二、师生交流,体会“了不起”

 

1.学生汇报读文情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指导后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要实现对孩子的诺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提升感受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伟大的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者跟他们读一读这个故事。

 

四、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阿曼达得救回家后,可能会跟她妈妈说些什么?把阿曼达的话写下来。

 

 

 

我的教学反思:

 

 

 

一、没有完成第二课时计划。如教学设计中的小练笔等环节没有进行。

 

二、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全面实现预设教学目标。如不能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受到感动;不能达到让学生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这个效果等。

 

三、不能体现“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似乎课堂上是学生的思维被我拉着走。我讲的比学生多。学生一讲不出来的问题我就会很着急,然后就会拼命地引导学生往正确的地方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很不好。但我不知道要如何解决。没有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四、朗读指导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岭口镇中心学校 王植锋

 

【教学目标】

 

1、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课文中的插图,歌曲《生死不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父亲是一座山,挺拔而坚强,父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指课题,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大家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地震场景的视频)

 

师:谁来说说刚才看录像的心情。(生自由说)

 

师:在地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自由说)

 

师:楼房倾倒,桥梁瘫塌,公路被摧毁,这是一场可怕的地震。在这场地震当中,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他在焦急地等待父亲的到来,那么父亲来了吗?(生齐说:来了)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新课学习

 

1、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让你感动的画面吧。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父亲在救儿子过程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学生找划,老师巡视)

 

板书:父亲

 

师:谁来读读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句话,认真地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师:父亲挖了36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说他不是机器,是人的话,按道理他应该干什么?(生自由说)那么父亲有没有?(生:没有)他就在做一件事,是什么?

 

生:不停地挖掘。(板书:挖)

 

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样?(生:很累)

 

师:虽然很累很累,父亲还在不停地挖,应该怎样读这句话?(指导:语气重、语速慢,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读出什么来?为什么?

 

生: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所以没人阻挡他。

 

生:之前有人阻挡他。

 

师:曾经有人阻挡他,那么找找看,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师:面对别人的劝阻,父亲怎么做?

 

教师与学生对读: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师:父亲多么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可是有没有人帮他?

 

师:没有人帮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就是在这种孤独和苦闷中,父亲不断地挖。父亲都挖成什么样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怎样理解这句话?“堪”是什么意思?(能忍受)“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破烂得不能忍受,不成形了)“到处是血迹”怎样理解?哪里有血迹?(生自由说)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生: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划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哪。你能够边读书边想象,把这句话读成了一幅画,很会读书。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带着一种心痛,一种对父亲深深的爱的感情来读。)

 

生朗读。(热泪盈眶)

 

师:你是用自己的心在朗读呀!谁还想来读一读?生朗读。

 

师: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生齐诵)

 

师:在废墟中挖掘,是多么的艰难哪!那么,为什么父亲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是他常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齐读,指导:语气应非常坚定。)

 

师:不论发生什么──(生接着读)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自由说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 

 

师:父亲挖呀,等呀,盼呀,奇迹终于出现了,在他整整挖了38小时之后,听到了儿子深情的呼唤,那又是一幅怎样动人的场景呢?请大家读书,找一找,划一划,感受一下这对父子当时的心情。(学生读书,找划,老师巡视)

 

师:应该怎样读出父子相见时的对话呢?(同桌互读,交流)

 

师:父亲听到了什么?

 

(生:爸爸,是你吗?)

 

师:儿子是怎么喊的?(指名读)

 

师:当父亲听出是儿子的声音的时候,父亲大喊(生齐读:阿曼达,我的儿子)是什么心情?(指导: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师:我们一起带着对父子重逢的喜悦和幸福的感情来朗读父子的对话。

 

(师生对读12-23自然段)

 

2、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生:我找到的是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出示16自然段)

 

师板书:只要……就……

 

生: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出示23自然段)

 

师:在父亲挖掘的过程中,阿曼达一直在做什么?(板书:等

 

师: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生: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

 

(学生感受到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

 

师:38小时被困在瓦砾堆里,十几个只有七岁的孩子会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阿曼达呢?想象一下,阿曼达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生齐说:了不起)呀!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出示1623自然段)

 

3、体会父子情深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经过这么巨大的灾难,终于幸福地团聚了,我们一齐来读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师:应该怎么读?(指导:幸福、赞叹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出示插图,说明: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更是一份深深的信念和无限的关怀,他们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师: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大家学习后,谁来说说有什么新的感受?

 

(出示: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2、师: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我们一起来感受爱的伟大力量。(出示视频:四川汶川地震中《每个生命都是奇迹》)说明:这些人能够得救,就是有了大家对他们的爱,有党和国家对他们的爱,救援人员和他们对生命的永不放弃。

 

师:就像歌曲《生死不离》中唱的一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播放歌曲《生死不离》)

 

四、小练笔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     只要……就……

 

 

 

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中第六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具震撼力,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在写法上,课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位坚强而有责任感的父亲形象。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重点语句,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我上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一、遵循“以读为主”的教学原则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我校本学期语文课研究探讨大纲的主题是《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我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体验、感受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首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接着细读课文,选准了感悟课文的切入点“父与子的了不起”,然后抓住课文精彩片断,父亲挖掘孩子的形象描写,展开想象,进而感悟父爱的伟大,感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含义。最后跳出文本,感受爱的伟大力量,在《生死不离》的歌声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二、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

 

通过具体语言文字,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把情感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通过语言文字的这个载体,使课文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三者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渲染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人间的爱有了更广泛的认识。能促使学生自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反思我的这堂课,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还存在着很多不足。(1、对课文的知识点指导不够到位。2、学生在读中感悟的深度还不够。3、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课堂的语言组织能力欠缺。4、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形式不够灵活多样,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5、本节课有些拖堂,设计的内容太多,提问繁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但说实话,我觉得,要上好一节公开课,确实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而且要有很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和应变能力。还有上公开课时,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和好的精神状态才行。所以,要想上好公开课很不容易。我非常高兴,上公开课对锻炼和提升我的课堂教学能力大有好处。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精心打磨,所以我恳请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从中得到学习和收获,从而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水平能力,让我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专业成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吗?

 

    2、是啊,从古到今,赞颂妈妈的诗句、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着自己的儿女,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父亲给予儿女的爱。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体验生命中另一份伟大的爱——父爱。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细细品读,写下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四、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3、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五、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父亲的这种让人心痛地爱,我们深深地感动。此时,我想起了一本书《感悟父爱》,在书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请大家一起读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4、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可以读读《感悟父爱》这本书,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少!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信任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在组内我们认真分析后,决定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基本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想象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以点带面的功效。

 

    课前设计时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父亲伟大的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可是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语言过于平淡,没有激情,没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虽然学生能体会到父亲救儿子的那种着急、悲痛的心情,但是读的时候过于拘谨,语调也很平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3.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认识八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如:“曼  砾 爆”等生字。

四、教学难点: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一)、衔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划记下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用横线划记下来,表现儿子了不起的用波浪线划记下来),旁批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三)、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相机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挖。

师: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了12小时,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仍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昏暗的废墟中,你仍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过去了,在一片废墟中,你依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因为儿子在等着父亲,父亲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父亲的悲伤与坚定。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3、相机指名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4、相机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很多人都来阻挡父亲的部分(5-10)。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恳切、期盼)

师生分角色读:从“段5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至段10精神失常了。师读众人说的话,生读父亲的话。

5、师:为了救出儿子,父亲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把父亲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吗?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父亲----(师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想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师评价。

师:你的朗读打动了大家的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三、抓重点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接上文背诵,师引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

2、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3、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板书:等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阿曼达,你会想些什么,又会与同学们说些什么呢?师:8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又渴又饿――生接

师:12小时过去了,阿曼达,这里黑极了,我害怕――生接

师: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们都会死的,没有希望了,不会再有人来救我们了――生接

4、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5、师:当父亲与儿子经过生离死别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激动)

6、分角色朗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一生读父亲的话,一生读阿曼达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部分)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动、自豪与喜悦之情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9、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包含了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赖。)

(四)、小结: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请牢牢记住,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总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你在一起,总有许许多多深爱着你的人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告诉自己,告诉汶川的同胞们,不论生死,不离不弃。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板书: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父子情深

儿子:    只要……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一、以读促思,披文入情,在品读中感悟。

1、着眼于对“父亲”内心的品读。

充分利用文本中颇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挖掘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帮助学生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

2、着眼于对“父亲”语言的品读。

在教学中,通过对人物语言、语气、神态的想像补充,情景朗读再现,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拯救儿子的行为。

3、着眼于对“父亲”形象的品读。

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使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从而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二、挖掘资源,丰富素养,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在用“不论…”说话的训练当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我感觉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入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到扎扎实实地发展。

 

 

 

 

 

 

 

 

 

编辑:李秀花
上一篇:教育七种武器
下一篇:发言稿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代县枣林段村新旺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代县枣林镇段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